未来十年中国肉类需求量和饲料进口量将大增

未来十年中国肉类需求量和饲料进口量将大增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6-12-17 * 浏览 : 718

  迹象表明,中国由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对肉类和饲料粮的需求量将稳步增加。美国农业部(USDA)经济研究部门(ERS)的James Hansen和Fred Gale在杂志《Amber Waves》中发表此言论。
  USDA每年都会对未来10年内全球农产品供应、需求及贸易情况做出预测。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总量,迅速发展的经济以及预料之中的饮食结构改善,每年都是核心关注对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有农业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未来饮食结构中肉类比重的上升将会对世界农产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最新的USDA预测报告再次点明了中国未来饮食结构的改善状况。虽然过去的推测夸大了改善的进度,但的确有迹象表明,中国由于迈入新发展阶段,对肉类与饲料粮的需求量将稳步增加。
  【过去的预测夸大了中国对谷物的需求量】
  到20世纪后期,中国人饮食摄入的能量90%来自大米、小麦、小米、大豆、薯类等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很多评论员曾预测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摆脱贫困与孤立局面,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将会提高,而国内家畜与饲料粮的生产能力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一份1996年的报告中,ERS汇编了十多份关于中国21世纪谷物进口量的预测报告,这些预测来自于不同的分析人员及机构,估计总量在2000万吨到5000万吨的范围内。其中一份预测甚至大胆预测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将会达到数亿吨。
  这些预测都夸大了中国在21世纪前十年内的谷物进口量。实际上,在2007年以前,中国一直是谷物净出口国。在2004到2005年间,中国从泰国进口适量的优质大米,并进口小麦用以补充国家粮库储备。此外,报告还低估了中国对大豆的巨大进口量,实际上,大豆进口额从1995年的7500万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80亿美元。
  现有迹象表明,中国谷物进口需求量大增,且主要来自美国。2013年,谷物进口量增至1800万吨,其中包括从美国进口玉米300万吨及DDGS400万吨。DDGS是玉米酒精生产的副产品,在中国作为饲料饲喂家畜。
  中国70%的小麦进口于美国,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美国和澳大利亚主要的高粱进口国。
  【劳动力紧缺和饲料供应问题促使畜牧业结构发生转变】
  过去数十年里,中国充分利用丰富的非谷物类饲料和富余的劳动力资源,畜产品产量大增而谷物饲料需求却极小。穷困的农民们希望通过养殖获得更多收益,农民小规模“后院”式养殖方式广泛利用农作物秸秆、剩余饭菜、野生植被以及其他生物原料饲喂家畜,并由赋闲的家人提供免费劳动力来采集并处理饲料,饲养家畜。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如政府支持发展饲料加工行业,资助引进优良家畜品种等。饲料转化率、饲喂天数等生产性能指标明显改善。
  大豆作为中国进口量最大的作物在20世纪90年代的预测中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它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进口大豆加工副产品大豆粕用作家畜饲料;增加家畜日粮中豆粕比例,提高了日粮蛋白含量,改善了饲料品质,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中国在大豆依靠进口的情况下,国内可以更集中生产比大豆更高产且净收益更高的玉米。2013年,玉米成为中国产量独居首位的作物。
  迹象表明,由于劳动力紧缺,饲养成本上涨,中国畜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对于饲用作物的需求已经达到一个转折点。在过去5年内,经济增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参与到畜牧业生产中的农村劳动力的薪水以每年15%到20%的速度在上涨。
  劳动力短缺、动物疫病的压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农民放弃“后院式”家畜养殖方式。最近,家畜养殖生产已迅速发展为专业化企业养殖模式,注重家畜生长速度最大化,并用商业饲料来代替残羹剩饭和田间收集的草料进行家畜养殖。
  饲料需求量的增大使得饲料成本提高,推动了饲料厂和家畜养殖场探索新的饲料原料,如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和高粱的干酒精糟。
  更重要的是,自2009年开始,中国就从一个玉米出口国转变为每年进口量为300万至500万吨的玉米进口国。2014年,中国官方发布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新战略方针,默认了对于进口饲料粮的需求。这项策略强调农作物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允许“适当地进口”,但要注意解决食用粮——大米和小麦的自给自足问题,而把玉米的自给自足问题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
  目前,中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主要特征为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进一步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畜牧业生产将转变为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模式,可能推动饲料粮替代传统本地饲料资源,促进饲料粮的利用。
  食品安全事件、疫病流行以及粪污处理问题进一步推动畜牧业脱离传统“后院”养殖的生产模式。
  USDA预测未来十年肉类与饲料需求将会扩大
  USDA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会持续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减慢。中国人口预计会以每年0.3%的速度低速增长,但城镇居住人口仍会增加。目前,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预计在2023至2024年度将增至63%以上。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居民在超市、饭店、自助餐厅可选食品的增多都将会推动饮食结构的改变,新型食品在中国市场也将获得立足之地。
  中国肉类消费量预期将会延续过去十年的增长趋势。猪肉在中国肉类交易市场中占有核心地位,中国拥有世界一半的猪肉生产量和消费量,但禽肉也将越来越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因为禽类肉价低于猪肉。
  饭店、快餐连锁店以及自助餐厅由于提供多种特定肉类而在肉类消费品种多样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牛羊肉成为火锅、烤肉串以及其他逐渐受大众欢迎的民族风情美食的重要食材。
  到2023至2024年,人均猪肉消费量预计会增加6.6千克,涨幅比禽肉(2.7千克)多3倍,比牛肉(0.85千克)多7倍。但预计禽肉在中国肉类消费中的比率会上升,未来10年内人均消费量的将达到2.4%,而猪肉仅达到1.5%。
 该预测模型不涉及鱼类和贝类的消费量,而二者是中国饮食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并且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中国肉类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几乎持平。猪肉、禽肉和牛肉生产量从1986年的约2000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7000多万吨,其中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生产量增长最为迅速。USDA预计到2023至2024年中国的猪肉、禽肉和牛肉生产量将达到9000万吨,约增加30%。
  因为猪的料肉比约为3,所以不断增加的家畜饲养量对饲料的需求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饲料消费量在加速增长,随着中国养殖场转型为更集约化的饲养模式,商品饲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USAD预计该增长速度将持续下去。中国饲料中混合使用的玉米和豆粕预计在未来10年将从2亿吨增长到3亿多吨。中国的家畜也消耗各种其他谷物、蛋白质饼粕、麸糠和谷壳,这些产品使用量的增加将满足肉类产量增加对饲料的需要。
  USAD预计,中国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将继续增加。到2023至2024年,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超过全球大豆总进口量的70%,而玉米进口量将增至2200万吨。中国将依赖进口大豆满足豆粕的大部分需求,但玉米进口量仍不足需求量的10%。
  在未来10年中,预计中国玉米贸易将占全球的40%,USAD预计,到2023至2024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使中国成为主要的玉米进 口国。美国可能成为中国进口玉米的主要供应国,但乌克兰、阿根廷和巴西等其他国也将在国际玉米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国也是大豆的主要供应商,多年来其供应量占中国大豆进口量的40%多。
  中国大量进口玉米将使美国农民受益。2013至2014年美国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导致玉米价格下降,预计美国玉米价格将继续下降,到2015/16年才可能回升。中国对玉米的大量需求可能缓解不断降价的趋势,并且有助于美国玉米价格的尽早回升。
  【众多因素制约中国肉类生产发展】
  中国的畜牧业处于成本增加、疾病肆虐、环保法规和资源短缺的压力之下。如果产量不能维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肉类进口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步入东亚邻国“从饲料原料进口转向肉类进口”的后尘。
  在中国肉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猪肉是传统农业养殖体系保存下来的瑰宝,但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生产问题百出。
  过去,面对用地紧张的问题,大多数农户按照传统方式养猪,成为多元化小规模农业经营的一部分。猪食性广,可以吃剩饭、野生植被和草料,粪尿可以作为谷物和其他作物的有机肥料。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屠宰7亿头猪——人均0.5头猪。
  传统“后院式”农业养殖体系正在被以谷物为饲料基础的大规模养殖场所替代,但猪养殖业仍占畜牧业的主导地位。现在粪尿很少用作肥料,其处理过程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猪病流行对猪养殖业构成持续的威胁,2013年媒体发现成千上万的死猪被抛在上海黄浦江上,病死猪的处理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屠宰7亿头猪——人均0.5头猪。”
  许多早些年因促进猪肉生产而受益的地方官员现在都将养猪场视为眼中钉。相关法规和土地利用计划条例不断限制养猪场的厂址,要求养猪场必须建在远离居民区、道路、市场和河流的偏僻地方。
  其他畜种随养殖数量的增加也受到相应制约。饲料资源短缺,饲养成本不断上涨。草场和牧场稀少,且易退化,严重影响肉牛、绵羊和奶牛的饲养。传统上,大多数牛肉来自役畜,但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役畜的数量不断减少。此外,家禽生产严重受到禽流感的影响。
  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滥用也成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担心的一个问题。
  【肉类进口量不断增加】
  USAD预测中国肉类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肉类进口也将增加。猪肉进口量预计将从75万吨上升到120万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是中国猪肉和种畜的主要供应国。
  中国传统上,牛肉和羊肉等反刍动物肉类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草原丰富、畜牧业发达的西部地区。但近来,牛羊肉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其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升。
  中国肉类生产量将继续满足其消费量;但牛肉的进口量自2010年以来快速增加,预计到2023至2024年将超过75万吨,进口量虽大,但仅占中国肉类消费总量的3%。中国的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因为美国疯牛病(BSE)爆发,过去十年中国未进口美国牛肉。
  【正在进行的政策改革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USAD基于现状和有效数据预测全球市场未来的供应、需求和贸易情况。由于许多国家结构、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变化,实际结果可能会与预测有所偏差。
  2013年中国畜牧业受到肉类需求稍减、禽流感爆发、养鸡场兽药滥用曝光以及猪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市场发生比较明显的波动。商品饲料生产在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下降了1.8%。
  由于中国政策的调整,很难预测其进口需求量。如2012至2013年,中国实施价格补贴政策,提高国内价格,使之高于世界平均价格,导致了谷物和油籽进口量的激增。2014年初,官方宣布取消大豆和棉花的价格补贴政策,致使更多农民放弃这些作物的而转向玉米种植。
  在2012至2013和2013至2014年间,玉米产量创历史新高,需求量相对稍降,使得中国国内玉米价格下跌。价格补贴政策致使中国玉米存储量增加,国内玉米的大量供应将减缓未来几年的玉米进口增长速度。基本预测项目中没有预测到最近的谷物囤积量,与19世纪90年代末类似,本次的玉米囤积将会减缓中国玉米进口增长速度。
  USAD与中国农业部合作,确保中国新法规、标准和政策不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双方对是否解除因疯牛病问题而对美国牛肉进口实施的十年禁令以及出口国适应中国现行的进口商品检验鉴定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其他重要的问题还包括中国进口转基因作物审批程序的透明和恢复2010至2013年中国反倾销行动中断的肉仔鸡贸易问题。